关闭

提示

首页 > 手艺 > 正文

民间手工艺渐行渐

信息发布者:河池新闻网
2018-01-04 01:45:38    来源:桂林红豆网—南国早报

民间手工艺渐行渐远

苗族蜡染线条细腻,制作工序复杂。

民间手工艺渐行渐远

谭秀仙的马尾绣作品。

民间手工艺渐行渐远

精致的马山壮绣。

今年6月8日的“非遗日”上,南宁举办了一场展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“大圩”。当时,组织着预计50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前来,但最终只来了39个项目。据了解,未得以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技艺,有的是因为已濒临失传,有的是因为传承人年事已高、无力施展技艺。

壮族刺绣、苗族蜡染、苗族织锦、北海贝壳画……广西原本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,民间手工艺的形成源远流长,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工艺更是多姿多彩、独树一帜,为何会出现今日的窘境?连日来,南国早报记者走访了文化部门和一些手工技艺传承人,试图去揭开背后的原因

百年织布机被日本人低价买走

卢瑞君是广西群众艺术馆活动策划部主任,近几年的“非遗日”活动,都是由她一手统筹的。此外,因为连续几年组织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,她对隐藏于区内各地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,可谓了如指掌。

卢瑞君说,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,按理,应能较好地保留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原真性,可是,“事实却与预期相差甚远”。

“对于这些文化资源,直到近几年来,我们才开始逐渐有点保护意识。”卢瑞君介绍说,尽管他们接到报上来的非遗条目近10万条,但实际上,很多条目已不存在了。

卢瑞君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:2009年上半年,在河池、柳州、桂林等地,日本人收购了民间的几十部织布机。那些都是流传了百年以上的织布机,每部仅以20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。与消失的织布机一起,一些传统的织布手工技艺传承人数量也在逐年递减。

有些传统手工技艺正慢慢消失

“不尽早保护起来,有些传统手工艺,说没就没了。”卢瑞君说。

这当中,有各方面的原因。卢瑞君举例分析说,像北海的贝壳画,是一种在贝壳上雕刻图案的一种传统手工艺。近年来,不少制作贝壳画的技术工人被“挖”到广东、海南等地,非常可惜。

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的,还有北流的陶瓷。由于市场萎缩,一些乡镇瓷器厂的技术人员流失到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。

宾阳的油纸伞、德保的铜油帽、玉林的羽毛画则已难见踪影。宾阳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曾经的油纸伞制作集中地,探寻原因:“一是老艺人年事已高,难以继续工作;二是年轻人中没多少人愿学这些传统的技艺。雨巷里快看不到油纸伞了。”

玉林羽毛画,是以各种禽类的美丽羽毛为原料,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、木刻、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图画。而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玉林市工艺美术厂,便是羽毛画的集中生产地。这个厂生产的羽毛画曾远销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美国、法国、西班牙、希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由于种种历史原因,1993年,玉林工艺美术厂停产。

玉林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傅辛萍告诉记者,2006年,他们进行普查时发现一名50多岁的女子还在制作羽毛画,他们也拍有录像等资料。当文化局准备将她定为传承人时,对方婉拒了,理由是“退休了,不想再干了”。

对玉林羽毛画经历的浮沉,傅辛萍分析认为,生产羽毛画技术要求非常高,生产线断裂,使得羽毛画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。“面对濒临失传的玉林羽毛画,我们正在试图挽救。”

今年55岁的谭秀仙,是南丹水族马尾绣的手工技艺传承人。“小时候我跟奶奶学了一点,后来因为喜欢,就把这项技艺发展成自己的事业。”谭秀仙说,马尾绣工序复杂,需要将马尾毛洗净消毒,搅成丝线,再画图刺绣,所以会的人很少。目前整个南丹县城,就只有她和她的姐姐两人会绣。谭秀仙的作品曾赴新加坡、韩国等国展出,颇受青睐。去年,一个上海的客人专门来到南丹找她,花费16.8万元买走了一幅马尾绣画作(宽2.2米,高1.8米),这幅作品她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。

“我在深圳工作的女儿,从小跟我学马尾绣,现在也掌握了七八成技艺。我本来还想教儿媳,但她不想学,只好作罢。”谭秀仙也担心,在若干年后,马尾绣手艺会消失。

令谭秀仙稍感欣慰的是,前段时间,河池一所技校的两名教师带着6名学生,慕名而来,拜她为师,学会了马尾绣的入门绣法。

抢救和保护是当务之急

也有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发展较好,因为他们具备“自身造血”功能,如钦州坭兴陶工艺、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等,生命力比较旺盛。

记者曾采访过钦州坭兴陶工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人帡。他告诉记者,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,坭兴陶也面临巨大的市场考验,一度陷入困境。“这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,工厂解散了,工人没有了,技艺也就失传了。”李人帡凭着自己对坭兴陶的那股子热忱,对工厂进行改革,吸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,最终将坭兴陶越做越红火。

灵山有一面有100多年历史的大鼓。村民不晓得它的价值所在,敲完随便往门边一丢。几年前,广西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下去考察时,发现了,赶紧找来当地文化馆馆长叮嘱:“你们千万可别把这宝贝弄丢了,要好好保护啊。”卢瑞君说,跟保护实物一样,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也需要有“发现”的眼光。

卢瑞君告诉记者,在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保护上,广西与不少省区相比,仍存在差距。2010年,云南省进入“省级非遗名录”的有800多项手工技艺,而当时广西不足80项。浙江是国内非遗保护做得较好的省区之一,目前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382个项目,而广西仅有37项。

“对传统手工艺人要予以政策的倾斜。”卢瑞君认为这是抢救和保护这些非遗项目的当务之急。

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网友评论
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(易村客)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村链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